紗線捻度是指單位長度紗線上的捻回數,即單位長度紗線上纖維的螺旋圈數,其單位長度隨紗線種類或者紗線線密度指標而取值不同,特克斯制捻度的單位長度為10cm,公制捻度的單位長度為1m,英制捻度的單位長度為1英尺。
捻度對紗線的結構、物理性能、織物的風格及成衣的服用性能有著直接影響,它是評定產品等級的主要依據。紗線捻度的性能指標是評定成紗等級的主要依據之一,對紗線的生產、工藝的制定、工藝的調整、織造工藝及生產效率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YG155A型紗線捻度儀
本文比較了兩個捻度方法標準
GB/T 2543.1—2001《紡織品 紗線捻度的測定 第1部分:直接計數法》與
ASTM D1423/D 1423M-16《紗線捻度的標準試驗方法 直接計數法》之間的差異。
一、適用范圍
GB/T 2543.1—2015適用于:
a)短纖維單紗及有捻復絲;
b)股線(股線的最終捻度和合股前單紗的原始捻度);
c)纜線(纜線的最終并捻捻度、合股后并捻前的股線的原始捻度、合股前的單紗捻度);適用于卷裝紗,增加特殊步驟后,也可用于從織物上拆下的紗線。(對于從織物中拆下來的紗線見GB/T 29256.4)。
不適用于:
a)張力從0.5cN/tex增加到1.0cN/tex時其伸長超過0.5%的紗線,協議認可除外。這類紗線可以在有關各方接受的張力條件下進行試驗。
b)自由端紡紗產品以及交纏復絲捻度的測定。
c)太粗的紗線。這類紗線在試驗儀的夾鉗中會嚴重軋傷變形,影響試驗結果。
ASTM D1423/D1423M-16適用于:
a)單紗(短纖維 或長絲)、股線、纜線或花式紗線;
b)卷裝紗,增加特殊步驟,也可以用于從織物上拆下來的紗線;
c)短纖紗試驗程序適用于粗紗。
不適用于:
受力從0.25gf/tex增加到 0.75gf/tex時伸長率大于5%的紗線,其張力條件也需要有關試驗各方都能接受。
二、調濕和預加張力
ASTM D1423/D1423M-16 不需要調濕,預加張力(0.25±0.05) cN/tex; GB/T 2543.1—2015 按照 GB 6529 的規定進行調濕,不需要預調濕,預加張力(0.5±0.5)cN/tex。
三、原理
GB/T 2543.1—2015和ASTM D1423/D1423M-16的原理相同:在規定的張力下,夾住一定長度試樣的兩端,旋轉試樣一端,退去紗線試樣的捻度,直到被測紗線的構成單元平行。根據退去紗線的捻度所需轉數求得紗線的捻度。
四、試驗次數
GB/T 2543.1—2015 對試驗次數無具體要求。
ASTM D1423/D1423M-16:
①短纖維單紗:從每個實驗室取樣單元中取25個試樣。
②復絲:捻度在100捻/米(2.5捻/英寸)及以下的,從每個實驗室取樣單元中取8個試樣;捻度大于100捻/米(2.5捻/英寸)則取5個試樣。
③股線和纜線:從每個實驗室取樣單元中取5個試樣。
五、試驗長度
GB/T 2543.1—2015對試驗長度的要求:
短纖維單紗試樣長度應盡量長,但應小于紗線中短纖維的平均長度,通常使用的試樣棉紗隔距長度為10mm 或25mm;
精梳毛紗隔距長度為25mm或50mm;
粗梳毛紗隔距長度為25mm或50mm;
韌皮纖維隔距長度為100mm或 250mm。
對復絲來說,當名義捻度≥1250捻/m時,隔距長度為(250±0.5)mm;當名義捻度<1250捻/m時,隔距長度 為(500±0.5)mm。
對股線及纜線來說,當名義捻度≥1250捻/m時,隔距長度為(250±0.5)mm;當名義捻度<1250捻/m時,隔距長度為(500±0.5)mm。
ASTM D1423/D1423M-16試驗長度:
短纖紗隔距長度略小于紗線長度;
棉紡系統紡出的短纖紗,隔距長度取15mm、20mm或25mm;
精梳系統和毛紡系統紡出的短纖紗,隔距長度取25mm或50mm;
單絲隔距長度為250mm±0.5mm;
股線及纜線,按單絲的 隔距長度。
六、試驗步驟
①預備試驗
GB/T 2543.1—2015:樣品在試驗用標準大氣中達到吸濕平衡。取樣應以實際能達到的最小張力退繞紗線,并避免其原始捻度的改變,取第一個試樣前應去皮約5m。
ASTM D1423/D1423M-16:樣品在試驗用標準大氣中達到吸濕平衡。對于卷裝紗,舍棄卷裝始端25m(25 碼),使最小張力從樣品中隨機抽取取樣間隔至少1m(1碼)。
②短纖維單紗
GB/T 2543.1—2015:按紗線的名義長度調整隔距,精確到±0.5mm。以規定的預加張力,將試樣固定在夾鉗上,旋轉活動夾鉗退捻,直到分析針從固定夾鉗平移到旋轉夾鉗,記錄初始長度、捻向和捻回數,重復以上操作,直至完成所要求的試驗數量。
ASTM D1423/D1423M-16:按短纖紗規定的隔距長度調整隔距,施加規定的預加張力,旋轉夾鉗旋轉退捻直到紗線捻度完全解除,紗線組成單元平行,測量并記錄初始長度、捻向和捻回數。
③復絲
GB/T 2543.1—2015:按要求調整隔距,以規定的預加張力,將試樣固定在夾鉗上,旋轉活動夾鉗退捻,直到分析針從固定夾鉗平移到旋轉夾鉗,記錄初始長度、捻向和捻回數,重復以上操作,直至完成所要求的試驗數量。
④股線
GB/T 2543.1—2015:按復絲試驗程序測定。退去股線的合股捻度,切除多余單紗,只留其中一根,但如果構成的單紗不同時應分別試驗,當單紗為短纖維紗按短纖維單紗測定其捻度;當單紗為復絲時按復絲測定其捻度。
ASTM D1423/D1423M-16:按短纖維單紗操作,確定股線的捻回數和捻向。去掉紗線的張力,剪掉部分單紗,僅留一根,如合股的單元捻度和捻向不同需每根都測試,如為短纖紗需多測幾根。
⑤纜線
GB/T 2543.1—2015:
①按復絲試驗程序測定。退去纜線的捻度后,切除多余的股線,按股線試驗程序測定。
②如需測試纜線中股線和單紗的最終捻度,應從原始試樣上切除所有多余紗線,只保留要測試的紗線。保留在夾鉗中的紗線按短纖維單紗或復絲單紗的操作步驟測定最終捻度。
ASTM D1423/D1423M-16:
按短纖維單紗操作,確定纜線的捻回數和捻向。去掉紗線的張力,剪掉部分股線,按股線操作。
由對比知這兩個標準最大的區別在于隔距長度和預加張力不同,ASTM D1423/D 1423M-16的適用范圍略廣些,只有ASTM D1423/D 1423M-16對試樣次數有要求。